当前位置: 首页 > 经典语录 >

黑神话悟空中的10句哲理诗词,悟透已是百年身 ​​​。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1-28 09:42:10    

心生,种种魔生;

心灭,种种魔灭。

——吴承恩《西游记》

修行即修心,真经不在西天,而在路途。佛祖不是如来,而是自我。妖精乃是人心生的欲望和执念,心生,则种种魔生。心灭,则种种魔灭。你就是那个时刻与妖精斗争的取经僧。定住心猿,则悟空拴住意马,便化龙一切由心起。修行就是一场修心的过程,缘起缘灭,只不过拿起与放下。经上说:心无知识的,乃为不善;脚步急快的,难免犯罪。所罗门提醒我们,警戒没有知识的热情,若非言之有物,就当闭口不言。

“一个人彻悟的程度,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。”

真经不在西天,而在路途。
佛祖不是如来,而是自我。
妖精乃是人心生的欲望和执念,
心生,则种种魔生;心灭,则种种魔灭。
你就是那个时刻与妖精斗争的取经僧。
定住心猿,则悟空;拴住意马,便化龙。

“人生如同道路。最近的捷径通常是最坏的路。”

即使我不断地遭受挫折,也不灰心;即使我身心疲惫,哪怕是处于崩溃的边缘,也要正视人生。

—— 梵高《我不是一个怪人》

《西游记》中,唐僧有句话说:“心生,种种魔生;心灭,种种魔灭。”

人生如剧场,世人演尽悲欢,却沉溺其中难以抽身。中年以前的人生是加法,充满希望;中年以后的人生是减法,不断沉淀。年少时向外走,中年时向内求。人生过半,被欲望牵绊的无力感席卷而来,才渐渐顿悟:置于喧嚣中,活成“唐僧”,便是赢家。我们虽然未经唐僧的八十一难,但依然要在世间百态中寻找生命的意义。来日方长,看淡人生起落,不显不露,最是难得。

未来事,过去事,观如月镜;
几家兴,几家败,鉴若神明。
—《西游记·第九回》

吴承恩《西游记·第九回》:“且说那算卦先生,‘六爻熟谙,八卦精通。能知天地理,善晓鬼神情,一脖子午安排定,满腹星辰布列清。真个那未来事,过去事,观如月镜;几家兴,几家败,鉴若神明。知凶定吉,断死言生。开谈风雨迅,下笔鬼神惊。招牌有字书名姓,神课先生袁守诚’。”


只要你见性志诚,
念念回首处,即是灵山。
—《西游记·第二十四回》


信念,百折不挠,不畏艰险等。

“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”是边塞将士戍守祖国的信念在坚持,“踏平坎坷成大道,斗罢艰险又出发”是唐僧师徒取经的信念在坚持。信念就像航海路上的那盏明灯,只要我们坚持心中的理想,念念回首处便是菩提灵山,而我们心中的世外桃源也终能抵达。

踏平坎坷成天道,只要你见性志诚,念念回首处,即是灵山。追光的人,终会光芒万丈。人生要走的路,没有一条是容易的。想要向上生长,必先向下扎根。

“这些路,若论二位贤弟,便十来日也可到;若论我走,一日也好走五十遭,还见日色;若论师父走,莫想,莫想!”
唐僧道:“悟空,你说得几时方可到?”
行者道:“你自小时走到老,老了再小,老小千番也还难。只要你见性志诚,念念回首处,即是灵山。”


菩萨妖精,总是一念。
若论本来,皆属无有。
—《西游记·第十七回》

《西遊记》第十七回,菩萨在行者孙猴子面前有一场变幻演出,为的是点化悟空。时菩萨有一语:
“菩萨妖精,总是一念;若论本来,皆属无有。”
据说悟空闻言,当下顿悟。

善与恶,其实只在一念之间。从本质上看,它们并没有固定的形态。

品读:人性是复杂的,我们都有选择善或恶的权利。但真正的智慧,是学会选择善,并坚持下去。

其实,《西游记》还是一部讲修行证道的小说,里面有很多专业哑迷用语,我们一般人看不懂,不过我们一般人也不用都去修仙,毕竟把现实生活过好才是最实际的。
这个视频里讲了观音不同的相,就像《西游》原著中观音菩萨说的:“菩萨妖精,总是一念,若论本来,皆属无有。”神佛与妖魔本来都是无有,只是因为心念的幻境而产生出不同能量的相罢了……成佛、成魔也都在一念之间:说一念成佛,一念成魔。是因为心有正义、坚守正道,便是神佛;而心生邪念、沉溺欲念,便是妖魔。
孙悟空的名字本身就藏着迷:
悟空需知空,行者历劫来;
斜月三星洞,际遇真师拜;
总因心猿性,得御意马才;
天宫逞豪强,山压五百载;
再随三藏去,西行八十灾;
一去十万八,路上色色挨;
知空需见色,自色以悟空;
历尽辛苦后,才知身自在;
本来无一物,何言惹尘埃?

禅心朗照千江月,
真性情涵万里天。
—《西游记·第八回》

人间最难是纯粹,干净即禅心,纯粹是真性。看透不美好却相信美好,见过不善良却依旧善良,是为赤子之心。

《西游记》里作:“禅心朗照千江月,真性情涵万里天。”正是因为人间的迷惑,所以才有菩萨度世,三藏取经。唐僧取经,使得佛法得以发扬,因此说“禅心朗照千江月”,而他一路上历九九八十一难,禅心不改,是真性情,因此说“真性清涵万里天”。


山高自有客行路,
水深自有渡船人。
—《西游记·第七十四回》

《西游记》犹如一颗璀璨明珠,以其独特魅力跨越时空。这部古典名著不仅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,更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。《西游记》中写道:“山高自有客行路,水深自有渡船人。”通过唐僧师徒的取经历程,我们可以看到:克服困难并非全凭运气,而是要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勇气。

《西游记》中的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,但每次都能化险为夷,正应了“山高自有客行路,水深自有渡船人”这句话。
正如古语所言:“车到山前必有路,船到桥头自然直。”无论面对何种困境,只要不轻言放弃,最终都能找到出路。
唐僧师徒途中不断遇到各种妖魔鬼怪,但是唐僧坚定信念,孙悟空机智勇敢,猪八戒和沙僧虽偶有抱怨,但也能齐心协力。
所以他们凭借智慧与勇气,一次次化险为夷。
无论多么艰难的旅程,只要心怀信念,坚定不移,必能走出困境,终能到达成功的彼岸。

今朝有酒今朝醉,
莫管门前是与非。
—《西游记·第五回)


那大圣正与七十二洞妖王,并四健将分饮仙酒,一闻此报,公然不理道:“‘今朝有酒今朝醉,莫管门前是与非。’”说不了,一起小妖又跳来道:“那九个凶神,恶言泼语,在门前骂战哩!”大圣笑道:“莫采他。‘诗酒且图今日乐,功名休问几时成。’”

今朝有酒今朝醉,莫管门前是与非。

今天有酒就一醉方休,别去忧心那些门前的是是非非。

丰子恺说:“不乱于心,不困于情,不畏将来,不念过往。”

一个人最好的活法,就是活在当下。

纠结过往,忧虑未来,想太杂,管太多,只会是折磨自己。

不如试着将心里的垃圾倒一倒,把焦点放在当下和眼前。

学会看轻看淡,及时行乐,心大一点,少想一些,才能活得轻松,过得自在。

花向春来美
松临雨过青

—《西游记》


那最娇艳的,都历过风霜。那最青郁的,都经了风雨。冰心说:成功的花儿,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!然而当初她的芽儿,浸透了奋斗的泪泉,洒遍了牺牲的血雨。


千日行善,善犹不足;
一日行恶,恶自有余。
—《西游记·第二十八回》

即使长时间坚持做好事,善良的积累似乎永无止境,总能发现还有更多的善行可为;而哪怕是短暂的恶行,其负面影响也会迅速显现,且造成的伤害难以轻易弥补。
善行虽细小无比,却如滴水穿石,日积月累方显其巨;恶行虽转瞬即逝,却如星火燎原,片刻之间便能摧毁多年修为。
这句话警示我们,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,强调了道德修养的连续性和不可逆性。
为人要更加审慎自己的言行,铭记每一刻的选择都在塑造自我。

山不碍路,路自通山。千日行善,善犹不足;一日行恶,恶自有余。心行慈善,何须努力看经?心平何劳持戒?心直何用修禅?欲求生富贵,须下死功夫。人生一世,草木一秋。常念着死,可更好的生,知道繁华不久,便能活于当下。强者为尊该让我,英雄只此敢当先。地狱天堂,其实只看你想或不想,看得破,却难逃得脱!


公子登筵,不醉便饱;
壮士临阵,不死即伤。

—《西游记·第八十一回》

众僧听着,暗点头道:“这贼秃开大口,话大话,想是有些来历。”都一个个诺诺连声,只有那喇嘛僧道:“且住!你老师父贵恙,你拿这妖精不至紧。俗语道,公子登筵,不醉便饱;壮士临阵,不死即伤。你两下里角斗之时,倘贻累你师父,不当稳便。”行者道:“有理!有理!我且送凉水与师父吃了再来。”

水高船去疾
沙陷马行迟

—《西游记》
越顺,越要小心。越逆,越要使劲。


静隐深山无俗虑
幽居仙居乐天真

—《西游记》


处在深山,则无尘世的烦恼;住在仙居,无忧无虑,才能天真。

树大招风风撼树
人为高名名丧人

—《西游记》


树长得高大,招来风吹摇撼着树;人为了高处的名位,最后却丧于名位。高明到极处,是平凡;智慧到极处,是低调。人间望去,都是小丑蹦跳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