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经典语录 >

这些禅理诗写得太深刻了,如品香茗,提神醒脑,余韵无穷!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2-08 09:58:28    


禅,佛教用语,指静思。禅意,指禅心,清空安宁的心。顾名思义,禅意诗则指:具有禅意禅趣的诗。禅意诗往往语句通俗,诗意简单,而其言外却饱涵深意,写尽人间百态世间无常,让人回味无穷。

唐朝有一位叫无尽藏的尼姑,外出寻春而不得,风尘仆仆地回到寺院,却发现寺里的梅花竞相开放,春意盎然,她忽然顿悟,有感而发,吟诗一首:

终日寻春不见春,

芒鞋踏破岭头云。

归来偶把梅花嗅,

春在枝头已十分。

原来我们踏遍千山万水所追寻的,竟然在我们出发的地方,有时候,我们需要的不是苦苦寻觅,而是耐心等待,春天终会到来。

唐朝有位法名德山宣鉴的高僧,有一次上台讲法,他说:“我这里佛也无,法也无,达摩是个老臊胡。十地菩萨是担粪汉,等秒二觉是破戒凡夫,菩提涅槃是系驴橛,十二分教是点鬼簿,拭疮脓纸。四果,三贤,初心,十地是守墓鬼。”此言一出一片哗然,因其不合常理,颠覆了人们的惯常思维,令人觉得诧异。让虔诚的礼佛之人纯洁的心灵受到了打击,怎可如此来贬损他们心中的神佛,但德山大师就这么毫不在乎,语不惊人死不休。他告诉世人,佛法僧三宝看似高贵,其实与貌似低贱的东西是一样的。最重要的是你怎么想。这段话暗合了禅门这首偈诗:

不为奇来鸡咬狗,

拿起狗来打石头;

从来不说颠倒法,

阴沟踏在脚里头。

这段话颠覆了人们的认知,当然如果你用同样的思维方式去颠覆他的话,反过来再看是不是一派宝相庄严呢?原来世间万物要看你如何去想,如何去看了。

有一年的元宵节,宋神宗在相国寺内赐宴。席罢与群臣一同看戏。戏演得很是生动精彩,生旦净末丑竞相登场,你方唱罢我方上,唱不尽的悲欢离合。在宦海沉浮多年的王安石,看着这一幕幕的演出,不禁感慨万千,当场作诗一首:

诸优戏场中,

一贵复一贱;

心知本相同,

所以无欣怨。

人生如戏,看戏人原是演戏人,只是在人生路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已,王侯将相与贩夫走卒,谁又比谁高贵呢。

唐代的龙牙禅师,写了一首禅意诗:

朝看花开满树红,

暮看花落树成空。

若将花比人间事,

花与人间事一同。

早晨看见花开正好,晚上花已凋零,如同我们的人生一样。世间没有永恒的美好,残破与凋零也终将成为过去,一切都有其发展的规律,随缘即好。

唐代诗僧鸟窠,住在杭州西湖秦望的一棵松树上修行悟道。有一天时任杭州太守的白居易来看望他。见他一直住在树上,就劝他道:“大师,你住在树上太危险了,还是下来吧。”鸟窠禅师笑道:“太守大人,其实你的处境更危险。”白居易不明其意,于是问道:“我在朝为官,为国为民,何险之有?”鸟窠大师答道:“薪火不停,识性交攻,安得不危?”说成白话就是朝堂上各种勾心斗角,危险无处不在。白居易又问该如何化解,鸟窠禅师答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!”白居易一听这不是三岁小儿也知的道理吗?哪里是高明的解决之道。鸟窠却道:“三岁小儿都懂的道理,百岁之人却做不到。”白居易听后恍然大悟,更加佩服这位高僧。于是又写了首诗向大师请教:

特入空门问苦空,

敢将禅事问禅翁。

为当梦是浮生事,

为复浮生是梦中。

我专程来向您请教,我经常感到迷感,有时候觉得人梦中的事就是现实的事,有时候又觉得这纷纷扰扰的人生就是一场梦。

鸟窠大师听罢回了他一首诗:

来时无迹去无踪,

去与来时事一同。

何须更问浮生事,

只此浮生在梦中。

人不知从哪里来,也不知死后又去到了哪里。只有一件事是相同的,那就是人从生到时死都无法摆脱迷惑。

何需在意这虚幻不实的人生中的事情呢,这大千世界,纷扰人生也都像一场梦。我们要正确认识人生的自然规律,平静淡然地面对人生的变化。

不得不说,高僧就是高深,白居易听后钦佩不已,拜其为师,一起去探讨佛理了。

人生无常,不必自苦,读几首先哲的诗句,可提神醒脑,令心中豁然开朗,确是一件美事!

相关文章